现代军旅作家赵太国事迹采撷

发布日期:2023-04-08 14:54信息来源:赵子爵 浏览量: 字号:

绿色米仓铸军魂
——现代军旅作家赵太国事迹采撷
◇赵子爵
大巴山主峰米仓山,四季长绿。数百万亩原始林带中蕴藏着无数珍稀动植物及宝藏。被外国专家称之为“基因库”、“万宝库”、“活化石”、“仙山宝地”、“世同乐园”。米仓山象一块翡翠镶嵌于川陕界,象一条巨龙昂首于苍穹之问,象一床锦被覆盖于南江大地,象一位母亲孕育着无数英雄儿女。笔者介绍的是一位由米仓起跑的解放军上校,现代军旅作家、甘肃省清水县人武部政委、县委常委赵太国,戍边铸军魂、戎马写春秋的感人事迹。
这位年仅40多岁的年轻军官,19岁就辞别了他的老红军父母和米仓故土,一直在西北塞外戎马戍边和业余创作长达26年之久,他历任过边防战士、班长、副连长、干事、科长、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张家川县人武部政委,现任清水县人武部政委,全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4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高炮旅、集团军表彰为“优秀机关干部”、“十佳机关标兵”,多次被甘肃省军区、兰州军区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新闻、经验材料380多篇。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散文百家》、《西北军事文学》等报刊发表过散文160篇,曾15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学奖。2000年春天,《时代文艺》出版社为他出版的散文集《生命的绿色》一书,2002年又获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该书集中反映了他在共产党、解放军的培育下,在故乡父老乡亲的鼓励下,献身军旅和痴醉笔耕的动人事迹。
熏陶在绿色摇篮里
赵太国1956年12月出生于绿色的军营,自幼喜爱绿色。父母的军装是绿色的,米仓山的植被是绿色的,南江的河水是绿色的,后来他三个姐夫的军装也是绿色的。他从小到大始终视绿色为生命、理想和动力。他父亲赵汉卿是湖南省新化县人、母亲是四川省南江县人,分别于1930年和1933年在老家参加了红军,经历了万里长征,参加过实战400余次,多次负伤和立功,分别担任过营、团级干部。1966年父母将他大哥赵太福、大姐赵太珍、二姐赵太英分别留在邢台和江津中学读书,带着年仅10岁的赵太国和13岁的赵太荣来到了南江县城革命村(后名“红军院”、“光荣院”)定居。父母的高尚情操、优良作风,象奶汁一样哺育着他,象严师一样教导着他,象影子一样伴随着他,使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军人的种子,装满了英雄人物的故事,燃起了欲当革命军人的火焰。他在完成高小和高中的六年学业中,在乡下当知青的两年中,就一直拼命地为之奋斗。在学校博览群书成绩优异。作文成绩位居校之榜首,乒乓球赛蝉联校之冠军;在乡下见啥干啥,学啥会啥。以一把13斤重的锄头干活,以一次背300斤的神力负物,以平地1.5米的水平跳高,赢得了知青“奇人”、“超人”的雅号。别人问他为什么那样能干,他回答说,一个人无论做会么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味道。
焙烧在绿色军旅中
一个有理想的人,苍天总是护佑着他,机遇总是伴随着他。1976年春天,革命村的梅花开得正艳、元霄节的鞭炮放得正响、公山镇的龙灯狮子舞得正欢的时候.赵太国想当军人的梦幻和理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挥泪辞别了年迈多病的父母.握别了前来送行的亲友、学友、农友和使他崇拜的绿色米仓。随着军列的铿锵乐曲。越过了西段秦岭、河西走廊、祁连山脉,来到了巴丹吉林大沙漠,开始了他军旅生涯。
——戍边人生。巴丹吉林大沙漠是一个“沙丘起伏,四野茫茫,前不见人迹,后不见炊烟,天不见尽头,地不见草木”的洪荒世界。被大风刮起的狂沙“搅得周天弥漫。四野玄黄,似雨非雨,非雨似雨,狼嚎鬼哭,虎啸狮吼,执着如怨鬼,纠缠似毒蛇”,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露天巡逻的人,变成了“沙人”;营房的一切变成了“沙具”。3月的沙漠。还是冷若冰窖,哪怕是穿着皮衣、皮鞋。戴着皮帽、皮手套,也会冻得四肢发抖,周身“鸡皮”。离营房40公里处的“幸福村”戈壁滩中横列着600多座坟茔,他们都是为保卫航天事业和边防重地而献身的军人。这就意味着在此戍边的人。随时都可能因寒冷、风沙、疾病而为“幸福村”多添几座新坟。面对这些严酷的现实,赵太国时刻铭记着父母的教诲、老区的重托、首长的教导,把沙漠当成绿色的军装、绿色的米仓、焙烧的机会。他很快领悟到了“边关军人的牺牲就是幸福,边关军人的奉献就是光荣”的哲理,他把沙漠当成了绿色生命。看作了骨肉亲人。入伍三年就由战士、班长、副连长不断地提升。他在沙漠戍边的6年中,不仅经受住了一切困难的考验,而且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精抻基础。他饱含深情地写道:“我们戍边人生命最经典的时刻,就是青春的朝阳在边关洪荒的天地里喷薄而出的时刻。忘不了的边关,望不断的遥远。我们远离了家门而走近了国门,远离了母亲而亲近了母亲。远离了幸福而拥有了幸福。大漠洪荒粗粝,青春朝气蓬勃;边关遥远寂寞,生命崇高靓丽。边山边月,沙粒沙丘,漠风漠野,都是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岁月,我们的灵魂”。他写这段军旅生活的《沙雨》、《回望边山》、《守望沙丘》、《仰望星空)、《边关兵相录》、《边关兵舍录》、《边关兵味录》、《边关物象》等佳作。先后被《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西北军事文艺》、《中央广播电视台》等刊播,且有多篇获奖。
——笔耕情缘。6年戍边,功绩卓著。他被调到宝鸡某高炮旅机关任千事、科长。在首长身边夜以继日地工作、“囊萤映雪”地学习、废寝忘食地写作。文件、报告、调查、新闻、散文,象一枚又一枚的巨弹爆炸.象一颗又一颗的明星闪烁。《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人民军队报》、《甘肃日报》等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他的文章后,他被集团军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在高炮旅8年中,他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新闻260多篇,经验材料120多篇,荣立三等功3次,评为“优秀机关干部”6次,多次获国家优秀奖、散文奖,成了旅机关的“一支笔”、“一颗星”。1992年9月他被提升为某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后,宣传处的新闻报导工作名列军区前茅,理论学习及部队人生观教育的经验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转发。他在任宣传处副处长的6年中,被评为集团军“十佳机关标兵”、“优秀机关干部”,多次受到军长、政委表扬,并于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系本科毕业。
——独立寒秋。1998年3月。他被调任甘肃省张家川县人武部政委,当正团级干部,独当一面的工作。为他送行的部队首长流下了难舍的热泪。他依依情长地吟道:“桐花万点辞散关,纵马陇坂踏关山,丝路古道峰峦高。军旅新途山水远。树换新裳似戎装,草着淡妆如翠毡,叠峰千里度若飞,风绿铁衣染征鞍”。他到任后,很快适应了思想上由集团军机关到人武部工作的转变,职务上由当副职到当主官的转变,工作上由业务干部到领导干部的转变。使人武部党委的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理论学习的经验被军分区推广,自撰的5份材料被兰州军区转发。因工作需要。1999年5月又将他调任清水县人武部政委。他首先从抓党政班子团结人手,提出了“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打牢基础,整体提高;走出低谷,再创先进”的发展思路,自觉做到了“军政主官不争位,大小事情不移位。党内党外不错位”,很快使一班人拧成了一股绳,翌年被军分区评为“先进人武部”。2001年清水县人武部党委和赵太国本人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党委”、“先进党务工作者”,民兵党性教育经验材料被省军区转发,民兵武器库管理整顿工作受到兰州军区表彰。三年的领导工作。使赵太国炼成了一名优秀的军队领导干部,他在回顾26年的军旅生活中写道:“一路上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寂寞也有充实,有失败也有成功,有付出也有收获,有得到也有失去.有欣喜也有遗憾”;“军旅生活是追求理想的一次远征,是乐于奉献的一次远征。是锻打意志的一次远征,是品味甘苦的一次远征,是获取精神财源的一次远征,是一次铸遣灵魂的远征”;“一个军人的军旅岁月,最终会凝聚成历史,军旅历史最终会凝聚成军旅精神,军旅精神最终会凝聚成灵魂,这灵魂就是军魂、国魂,有了军魂和国魂,就会无悔于军旅人生”;“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岁月。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痴情在绿色故乡里
赵太国军旅戎装26年来,从未忘记生养教诲过他的父母,从未忘记鼓励支持过他的故乡亲友,从未忘记淋浴重托过他的米仓山水。他象热爱党、国、军队一样地热爱着他们,眷恋着他们。他在《母子别》一文中写道:“参军前母亲对县军政领导说:‘国娃是我的娃儿。也是国家的娃儿,还是红军的娃儿,报国就是报母。应该让国娃去当兵接他爸妈的班’。她的这些话,就是我的理想、目标和灵魂。尽管我圃军务缠身在双亲临逝前未觅他们最后一面,但我及子孙后代都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哺育和教诲,都会永远学习他们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赵太国对故乡的山水情深意浓,他在《列石桥的思绪》一文中写道:“难以隔断家乡列石桥对我的诱惑,我是象爱着母亲一样爱着列石桥的。每当我在大西北的军营中想念母亲的时候,那一枚牧的到石,仿佛是母亲慈祥的眼睛,那列石桥下的流水声仿佛是母亲对儿子的叮咛和嘱托”。
赵太国是老红军的儿子,也是大巴山、米仓山的儿子。他谱写的军旅人生,是军魂、也是国魂。他说过:“故乡米仓给了我绿色的生命,钢铁长城给了我绿色的灵魂,只要故乡的米仓山在,绿色就不会消失,我的军旅人生就定会成为生命中最灿烂的岁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