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关于《南江县大河种养循环发展片区国土
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的公告

2022-09-15 19:52

 

《南江县大河种养循环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形成初步草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第二十六条等相关规定,现向社会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股

2.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42953828@qq.com

3.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16日。

联系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岳全浩;联系电话:0827-8234534(工作日)

 

 

                 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2年9月15

 

 

《南江县大河种养循环发展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

 

一、基本情况

南江县大河种养循环发展片区地处南江县、通江县、恩阳区三区县交界地,包括大河镇、兴马镇、关门镇、石滩镇、关路镇、仁和镇、高桥镇等七个镇,共69个行政村、17个社区,幅员面积719平方公里。片区内海拔介于358-1598米之间,地形起伏度较大,以山地为主,整体地势西南低东北高。境内流域面积3.11平方公里,主要河流包括关田河、关门河、瓦池河、龙滩子河、王家河。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县境内中部低、中山温暖气候区,区内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片区户籍人口12.38万人,常住人口7.31万人。片区人口数量占南江县的15.9%。城镇化水平偏低,内部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在空间上,片区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关路、仁和三镇,以及沿大河分布,片区人口密度102人/平方公里,低于南江县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公里。

二、目标定位

充分衔接《南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和《四川省南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牢牢把握片区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产业链深度,确定片区发展定位为以粮油种植为基础,以南江黄羊、金银花为特色,以生态种养循环、农旅融合发展为引领的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2025年,基本建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取得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至2035年,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布局全面优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优美乡村片区。打造以南江黄羊、金银花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区。

三、总体格局

围绕“六个优化、四个尊重”总体要求,筑牢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底线,规划片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为“一轴二心三区”

“一轴”:沿神潭河综合发展轴。以沿神潭河、S302路为联系纽带,推动沿线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沿线特色农业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南江东翼产镇村联动发展的综合轴线。

“二心”:中心镇大河镇、关路镇。提高镇区综合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吸引人口向大河、关路聚集,引导片区发展。

“三区”:北部生态康养发展区、中部特色农业发展区、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区

四、产业发展

充分衔接《南江县农业现代化建设专项规划》《南江县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大力推动农业园区、农业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体系。

种养循环、壮大“一产”。以南江黄羊、金银花为特色产业,构建南江黄羊、金银花完整产业链,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高端的安全放心绿色有机肉类品牌和道地中药材品牌。加强与周边片区联动发展,依托农业园区,与园区其他片区协同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园,形成规模效应。

突出精准、深挖“二产”。重点发展南江黄羊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宽南江黄羊加工品类,强力推出以冷鲜产品、副食制品、羊肉制品、方便食品为重点的休闲旅游系列产品。大力开发以金银花茶和绿原酸提取为内容的精深加工,研发出金银花茶饮料和药用提取物。

农旅融合、做强“三产”。结合大型农业观光园、美丽乡村、特色民宿、文化节庆,做强三产,挖掘南江黄羊文化的历史渊源,大力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结合聚居点打造,带动居民点与旅游联动发展,增强居民增收,拓展集体经济经营模式.

五、公服设施

充分衔接南江县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参照《镇规划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四川省村规划标准》,结合民意调查、人口流动趋势、人口结构变化、自然地理地貌等因素,按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按照共建共享、均等化、差异化、市场化的原则,强化中心镇区域服务能力、突出重点镇产业服务能力、补足一般镇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采用“新建、扩建、转型、保留”等方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教育设施

幼儿园扩大规模,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新增

现状:共有幼儿园3所,主要分布于镇区,其中大河镇、关路镇和石滩镇分别1所。

新增:根据《南江县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专项规划》,2022年在兴马镇新建一所幼儿园。

提升:现有的三所幼儿园,包括大河镇中心幼儿园、关路镇中心幼儿园、石滩乡中心幼儿园均进行改扩建。

中小学向镇区集中,大量需求不足的村小学予以撤销。

现状:共有小学8所,其中大河镇3所、高桥镇1所、关路镇1所、仁和镇2所,兴马镇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其中高桥镇、关路镇、关门镇、石滩镇、兴马镇各1所;完全中学1所。主要分布于镇区和社区。

调整:大河镇北极小学、关路镇关田小学、兴马镇瓦池小学调整为小学教学点。高桥镇、关门镇、石滩镇和兴马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均调整为小学。大河镇完全中学调整为初中。

撤销:除关门镇石庙村小、仁和镇园峰村小、石滩乡雪花寺村小、兴马镇棕园子村小,其余98所村小(小学教学点)予以撤销。

提升:大河镇小学、大河镇白院小学、高桥镇平岗小学、仁和镇小学、仁和镇长征小学进行改扩建;关路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改扩建。

2.医疗设施卫生院提升,卫生室基础覆盖。

现状:大河镇、高桥镇各配建了两个卫生院关路镇、关门镇、仁和镇、石滩镇和兴马镇各有一个卫生院;大部分村配建有卫生室。

新增:未配建卫生室的各村新增卫生室。

保留:保留关路镇和关门镇的卫生院,保留各村卫生室。

提升:对大河镇镇区、关路镇、仁和镇、和石滩镇的卫生院进行改扩建以及品质提升。对各村的卫生室进行品质提升。

3.社会福利设施提升镇区和中心村服务品质、整体实现基础覆盖

现状:只有大河镇永坪寺村配建有敬老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之家缺失。

新增:大河镇和关路镇镇区各新增一所区域性敬老院,其余各镇区各新增一所敬老院,各村配建日间照料中心;各镇区新增一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各村配建儿童之家。

保留:保留大河镇永坪寺村敬老院。

4.消防设施按要求增补

中心镇设立中心消防救援站,其他乡镇设乡镇应急队,行政村设微型消防救援站。

5.便民服务设施按照建设标准和使用需求,进行提档。

现状:大河镇和高桥镇各1个便民服务中心、1个分中心;关路镇、仁和镇、兴马镇关门镇、石滩镇各1个便民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面积不达标情况明显。

新增:新建大河镇便民服务中心1个、关路镇便民中心1个、兴马镇便民服务中心1个。

提升:改扩建仁和镇便民服务中心、关门镇便民服务中心;改建仁和镇便民服务中心、石滩镇便民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北极便民服务分中心、关田便民服务中心、平岗便民服务分中心以及各镇域的便民服务站。

6.文化体育服务设施按照建设标准和使用需求增加配建,实现基础覆盖。

按照相关标准,聚焦人口规模和幅员面积,结合实际,优化设置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各中心镇区配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或文化综合体,各镇均配建全民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各村均配建文化活动站。

7.商业服务设施根据定位和需求,分级分类布置。

现状:游客服务中心不足;关路镇、仁和镇、兴马镇缺乏大型超市;各镇均配建有农贸市场。

新增:在大河镇新增旅游服务中心1处,在北极村和北极牧场配建旅游服务点。大型超市方面,关路镇、仁和镇、兴马镇各增加大型超市1处以上。各村按需配建农家便利店。

六、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按30米宽控制预留南巴汉铁路走廊并在大河中心镇预留高铁站位置。按40米宽控制预留南通万高速公路走廊,并在关门和高塔之间及大河附近预留高速公路出入口位置。按二级公路路基宽度10米控制省道302、省道408及省道222公路用地。形成“一高一铁三省道”的片区高等级对外交通骨架,融入区域快速交通网络,支撑片区对外开放格局。

内部交通:

1)骨干路网。依托国省干道和部分县、乡、村道,以大河镇、关路镇为核心,实现中心镇与县城及其他乡镇的便捷连通,促进与周边市县快速联系,形成一纵两横四联的片区骨干公路路网。

“一纵”。S222和X116组成,是沟通片区南北部、连通县城和巴州区的主通道。

“两横”。一横由S408组成,有效连接关路镇以及片区外相邻镇诺水河镇、赶场镇;二横由S302组成,是县域横向主通道,有效连接大河镇与关门镇、高塔镇及通江陈河镇

“四联”。一联是片区通过关门便捷联系县城的主要通道;二联是通过兴马对外连接通江;三联是通过石滩对外联系高桥;四联是联系片区内北极牧场及下两镇

2)支线网络。改造完善片区支线网络,提高通达质量,联系全部行政村及主要聚居点。重要支线。规划将片区中心村、重要经济节点与周边乡镇及片区骨干路网联系的其它乡村公路规划为重要支线,按大交通量四级公路路基宽度7.5米控制。

普通乡道。规划其他普通乡道按四级公路基宽度6.5米控制。

普通村道。规划结合山地丘区地形特点,通过连通、加宽、取直、削坡等方式提高普通村道标准化及网络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重要村道公路升级改造为双车道公路,强化各聚居点与乡道、县道之间的联系,实现村委会与各聚居点的通畅联系。

3)交通设施。以大河、关路为重点,完善片区客货运及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体系。

以大河、关路为重点,建制镇各布局一处独立占地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集客运、物流、邮政、电商、旅游集散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

其余行政村结合村委会或主要聚居点设置金通邮快驿站,实现“邮快进村”、“农产品进城”,支撑乡村经济发展。

规划依托省道302、省道222线及县道高北路(X136)形成以北极牧场为核心的乡村生态旅游环线,沿线设置旅游驿站、路侧临时停车补给及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

七、市政设施

1.水利设施

新建高桥水库,扩建杨家沟水库,推进实施红鱼洞干渠工程及熊包梁水厂输水工程,完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保障片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2.供水工程

以大河水厂为主供水源,不断延伸区域供水管网,逐步实现区域规模化集中供水;其余山区扩容高位水池并增设简单处理设施,采用小范围独立供水系统。

3.排水工程

因地制宜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优化减量和提质增效。河谷地区逐步延伸拓展污水管网,扩大污水厂服务范围;山地地区因地制宜采用沼气池、人工湿地、一体化设施等小型生态化方式进行处理。

4.燃气工程

以沙河配气站为主供气源,构建清洁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片区可持续发展,有序推进乡村地区燃气全覆盖,实现全域燃气一张网;对现状巴中下两的高压输气管线进行合理避让。

5.电力规划

新建110kV兴马变电站作为片区主供电源、新建35kV平岗变电站为分区电源、并预留高压电力廊道,对现有35kV以上高压电力两道进行避让,对10千伏中压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加强线路联络,降低供电半径,逐步消除“单线单变”和“低电压”等“卡脖子”现象。

6.电信规划

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镇邮政局所的全覆盖和农村“户户通邮”,对通信基站进行改造和增补覆盖,构建全面承载通信、广电、数据的新型通信网络。

7.环卫规划

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回收转运、县处理”,因地制宜选择片区处理、就地就近处理模式,科学设置乡村垃圾收集点,新建垃圾转运站并配套垃圾分类设施,加快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共建共享。

部分规划图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