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财政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重点工作计划

2023-07-11 08:52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克难攻坚强保障,财政收支目标圆满完成一是做大“蛋糕”壮财源,刚化举措促增收。紧紧围绕全县“双年行动”重大决策部署和财政工作目标任务,坚持夯实财源与组织收入并重原则,结合“1+1”产业定位,大力培植骨干及新兴财源,强化政策和项目争取,挖潜增收,科学量化收入目标任务,协调联动破解征收瓶颈,逗硬收入目标考核执行,做到应收尽收。截至6月30日,县级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完成50,922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7,495万元,非税收入完成33,427万元。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47,898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实现2,575万元。二是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严格执行政府过“紧日子”十条措施,年初压减一般性支出10%。按照“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要求,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坚持“三保”为首,着力做好稳经济、保民生、防风险等相关工作。截至6月30日,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248,886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实现110,603万元。一般性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全县“三公”经费支出498万元。

(二)科学管控防风险,债务化解成效不断凸显。一是持续加强债务管控。以债务限额管理为底线,严格执行省政府审定我县政府性债务限额,科学合理发行新增债券,将政府债务还本付息纳入预算管理,确保不发生债务逾期事件。会同债务单位及主管部门,科学制定《南江县2023年债务化解方案》,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刚化偿债措施,化解债务风险。二是积极化解存量债务。上半年通过本级预算安排、申报再融资债券、国有企业自筹资金等方式偿还到期债务,共化解债务总额 144,836万元,其中:政府债务87,950万元,隐性债务50,786万元,关注类债务6,100万元。三是积极申报债券项目。截至目前,我县上报新增专项债券项目58个,债券需求919,100万元。已累计审核纳入省级储备库项目134个,申报债券需求1,352,800万元;已累计纳入全省专项债券备选库项目50个,估算投资1,662,373万元,债券需求759,900万元;争取到位债券资金109,102万元,其中:新增债券资金48,982万元,再融资债券60,120万元。四是切实摸清债务底数。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制定了《南江县债务清理核实实施方案》,有序开展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局、管委会及县属国有企业等单位的政府性债务全面清理核实工作,为支持全县发展奠定了安全基础,并对县属国有企业、县级部门存量隐性债务情况开展了调研核实,准确掌握了全县存量隐性债务具体情况。

(三)乡村振兴强引擎,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一是统筹整合资金,助推乡村振兴。着力完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高效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上半年整合涉农资金15,523万元,重点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生产发展,其中: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出2,573.35万元,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支出9,927.65万元,支持长赤镇红顶村以工赈项目390万元,支持元顶子茶场茶叶产业发展项目133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950万元,其他基础设施补短项目549万元。二是狠抓项目建设,促东西部协作。严格执行《南江县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实施管理办法》,强化资金使用效益。截至目前,下达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改善民生、消费协作、人才交流、其他等6类14个项目,共计3,900万元。三是创建省级粮油园区,促进农业提档升级。按照“1442”规划布局,支持打造“巴山粮仓、红色稻乡”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倾注财力规划投资66,864万元。按照总体规划,建设5000亩高山水稻核心示范片,带动周边村建设5万亩高山水稻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高山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设备,提升产品加工能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紧抓项目申报,促进产业振兴。选择县域内地理区域相连、自然情况相似、社会特征相近、相对集中连片区域,纳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乡村振兴项目优先支持范围,实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会同县级部门编制《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申报书》,争取到位中央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

(四)依法理财强整饬,财经秩序不断规范有序。一是规范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重点开展2023年度财经纪律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强化“一卡通”规范发放日常监管工作。对公开项目进行财政制榜,对各乡镇集中公开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及时通报曝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调查核实,对资金发放有误的进行退赔或追收。上半年“一卡通”服务事项数58个,发放成功37.83万人次,金额12,400万元。二是严格开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情况自查。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通过检查督促确保“减退缓”税费政策落到实处,今年1-6月,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纳税人税费负担22,221万元。其中: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298万元,减税降费20,923万元。三是强化财政监督与绩效管理。组织对全县98个预算部门填报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进行审核,预算总额388,337.93万元。在一体化系统中对206个预算单位填报的833个预算项目年初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审核项目资金总额130,580.95万元。做实做细2023年新增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和2022年度东西部协作项目专项绩效评价工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我县纵深推进,资金使用绩效发挥更好。四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强化对评审专家、采购代理机构、供应商、采购人进行监督管理,对政府采购领域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处罚。截至6月30日,各采购人政府采购项目合同备案158宗,项目备案计划金额15,739.19万元,实际采购金额14,883.71万元,节约财政性资金855.48万元,节约率5.43%。共受理投诉案件5个,举报线索2个,行政复议1个。作出政府采购行政处理处罚28个。五是扎实推进财政评审工作。科学制定评审计划,加强与项目工程建设业主单位衔接,合理安排评审力量,有效推动高质量评审工作。截至6月30日,共完成项目评审51个,送审投资额为22,763.50万元,审定投资额为20,989.00万元,核减额为1,774.5万元,核减率7.80%。出具评审报告36个,出具评审函件20个。

(五)开拓创新抓改革,财政管理机制运转高效。一是预算管理日趋规范。围绕财政中期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推行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健全专项资金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确保投向精准、重点突出、分配科学、管理有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执行经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财政支出预算,确保工资和机关运转,法定支出和全县重点支出得到了有效保障。二是持续深入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进一步强化电子票据运用,取消纸质票据,落实政府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督促各用票单位对纸质财政票据进行全面清理。截至6月30日,共开具各类电子票据83.98万份,金额70,900万元,其中:非税票据3.7万份,金额8,800万元,用票单位全部实现财政票据电子化。三是推进乡镇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会同19个单位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相关乡镇和部门工作指导,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开展业务培训,通过选择试点单位和试点领域,对16个乡镇、3个部门的政府购买服务目标、任务、保障措施进行系统安排,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四是推进政府存量资产盘活利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和调剂利用工作,实现县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根据《南江县镇村公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指导乡镇建立健全镇村公有资产盘活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巩固全县镇村闲置公有资产盘活利用成效。截至6月30日,拆除危房 16 处,按程序申请收回土地使用权3宗,市场化盘活土地2宗、价值70万元,11 宗土地纳入基础设施公共用地管理,

(六)旗帜鲜明强党建,财政队伍作风持续提升。一是落实党建责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 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按月建立党建工作清单,进一步完善党组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提醒督促机制,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半年,召开党组会3次,民主生活会1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1次,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2次,主题党日活动12次,谈心谈话32次。二是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中心组理论学习、交流研讨学、个人自学为抓手,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开展中心组学习3次,会前学法3次,撰写学习心得体会24篇。三是抓实学习教育。将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提升学习质效。建立“三个一”党建工作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一月一清单、党日活动一月一主题、学习一月一专题。开展“财政大讲堂”,强化青年干部能力提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邀请县内各领域专家和局内业务骨干授课,目前已开办5期。四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印发《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酒驾醉驾问题提示函》《关于开展“青廉”年轻干部家访活动的通知》,全面加强新时代机关廉洁文化建设,注重家教家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五是强化局内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南江县财政局干部职工“评分制”管理考核办法》《南江县财政局“三类重点群体”组织监督工作方案》,加强对班子成员、关键岗位干部、年轻干部日常监督管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动力。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强化财税收入征管。面对短收的严峻形势,一是持续加强协税护税,准确掌握现有税源、深入挖掘潜在税源,强化“两费一金”清缴,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征管协调联动和考核机制,采取保障征收经费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破解征收瓶颈,提高收入质量,做到应收尽收,实现收入均衡平稳入库,努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二是抓好政府性基金收入,务必加快增减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的前期工作,积极协调沟通,确保土地指标交易款及时入库;加快土地出让前期报征、拆迁等工作;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催收土地出让历欠价款。三是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省厅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存量资金、低效无效资金和单位闲置资金清理。

(二)进一步严格预算和支出管理。一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编制执行中的优先顺序,根据轻重缓急有序安排库款支出,优先保障“三保”支出。二是进一步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督促各预算单位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过紧日子”要求和市、县十条措施。严格控制和压缩支出,加大“三公”经费支出管理。三是全力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升资金支付速度,在手续完备、材料齐全且内容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办理资金支付;认真梳理预算项目和上级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积极对接支出进度缓慢的单位,督促其加快执行进度,确保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均衡性;强化全县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支出进度监管工作机制。

(三)进一步强化债务和债券资金管理。一是加大债券资金争取力度。积极对接省财政厅,在政府债务限额内,最大限度争取债券资金到位,确保新建和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盘活县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进债券项目储备申报。会同县发改局加大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申报力度,通过持续收集债券项目,聚焦省市重点支持领域,科学研究项目收益,加大项目储备。三是全面完成债务化解目标。按照既定化解方案,通过预算安排、借新还旧、处置资产资源、国有企业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全面完成当年债务化解目标任务,避免出现债务违约、失信事件。四是开展债券使用专项督导。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及时将新增债券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尽快形成实物工程量。下半年适时到项目单位开展新增债券资金使用督查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实施新增客户首贷、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应收账款融资、专利权质押融资等奖励,贷款风险补贴等措施,稳定企业融资预期。优化融资担保体系。扩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功能,探索对地方贡献突出的重点企业实行“见贷即保”批量担保模式和无反担保、无抵押信用担保。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设立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支持脱贫户发展家庭种养业、加工业、旅游业及购置小型农机具等增收项目。

(五)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一是全面清理资产出租、出借、空置、经营等各类情况,全面监督落实资产配置、出租等审批行为,落实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主要风险点提示清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土地、房产进行清理摸排,梳理出闲置、在租、低效、无效运转的房屋资产,推进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合理配置、节约使用和集约管理,减少重复配置,探索重大资产调剂共享机制。二是持续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县属国有企业特别利润上缴长效机制,提高国有企业对财政贡献度。对重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资本金补充,助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六)进一步强力助推乡村振兴。一是持续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继续牵头做好盘活镇村公有资产、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等各项工作。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良性运行。支持加大镇村公益性岗位设置,提高乡村宜居度,切实推动村居环境改善。二是持续加大财政“三农”投入。用好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和财金互动政策,支持全县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推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和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提档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增长点。三是强化扩权强镇管理。深入调研扩权强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其他县区先进管理经验,制定有效管理制度,切实破解扩权镇运行中的短板,加大财政管理指导,推动扩权镇轻装上阵,进一步激发我县扩权强镇发展活力。

(七)进一步推动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狠抓政策的执行,强力落实减税降费和留抵退税政策。加大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大企业奖补,确保应退尽退、应减尽减,应补尽补,切实加大优质产业培育,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加大督查督办和监督检查力度,按照“科技+制度”的办法,切实发挥好预算一体化的监督作用,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价力度,扎实推动财政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切实把财政每一分资金用到刀刃上。

(八)进一步抓好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是始终坚持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持续巩固和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二是强力落实“一岗双责”,加深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紧盯财政系统“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围绕财政资金运行的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以及群众反映的热难点等问题加强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