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光镇“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相关村民委员会、业务办公室:
为扎实做好“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我镇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经党委政府研究,现将《红光镇“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红光镇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8日
红光镇“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实施方案
为扎实做好“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加快推进全县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根据县委关于“三农”重点工作部署要求和《南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江县“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宜居乡村建设等四项工作有机结合,引领全镇“三农”工作高质量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整体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全域规划、体现特色,系统科学编制示范片发展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发展路径、政策措施、重点项目。规划既体现全面振兴,又体现巩固脱贫成效;着眼长远、超前谋划,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充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村庄规划,按照“启动一片、建成一片、规划一片、巩固一片”的原则,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对辖区行政村全覆盖规划、梯次培育。
(二)坚持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推进。坚持统筹推进、协作联动,明确重点区域、辐射区域、带动区域,梯次推动重点区、辐射区、带动区内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等工作有机结合,推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
(三)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多元机制。坚持勇于探索、守正创新,抢抓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契机,在示范片积极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盘活利用、城市人才支持农村、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改革举措,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总结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四)坚持群众主体,建强基层组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按照“社会和自筹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示范片建设,使其成为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让示范片建设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检验。
三、建设区域
红光镇重点围绕“黑池村、玉堂村、海棠村、房岭村、柏山村”开展示范创建,紧紧围绕“花果红光·鱼米之乡”战略布局,充分借助“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契机,以优质粮油、生猪养殖等传统产业为支撑,以杨梅、茶叶、脆蜜李、葡萄、茭白、黄羊等特色产业为引领,利用野正路、“四好”农村路交通动脉,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带、连带成片”的思路,重点规划打造黑池村、玉堂村、海棠村、房岭村、柏山村“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
四、建设内容
围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宜居乡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坚持经济高效和长短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提升我镇杨梅、茶叶、优质粮油、生猪、脆蜜李、葡萄、茭白、雷竹等产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扎实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引领全镇“三农”工作取得卓越成效,力争打造南江县“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红光样板。
(一)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一是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集中支持示范片区内玉堂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及沿线示范带黑池村、玉堂村、海棠村、房岭村、柏山村,培育壮大村级特色优势产业和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二是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为监测标准,精准识别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严格落实“常态监测、叠加帮扶、精准补短、痕迹管理”工作机制,对示范片风险消除户进行回访,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是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对示范片易地扶贫搬迁户,落实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后续配套建设,提高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盘活搬迁后闲置土地资源,探索农村土地集体经营、股份经营等模式,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做好搬迁劳动力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落实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让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实现有1人稳定就业。加强安置区社区治理,完善社区治理网络和关爱服务机制。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辖区内2013-2020年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产业、就业、教育、卫生等)、社会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企业捐赠等)、其他扶贫资金(彩票公益金、脱贫攻坚专项债券资金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分级分类进行清理,摸清各类扶贫项目资产底数,建立资产台账,明晰权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分类管理,提升自主造血能力,长久发挥扶贫资产带贫益贫作用。五是调整驻村帮扶力量。对脱贫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按照常态化、长效化整顿建设要求,“一村一策”开展整顿。
(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做实改革“后半篇”文章。一是做大做强村级组织。积极探索“粮油生猪、农旅融合、种养循环、茶果蔬花”具有本地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按照“规划一片、建设一片、巩固一片”的党建引领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凝心聚力打造长赤—红光种养循环示范片。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制定“一村一策”台账,明晰发展路径。围绕黄羊、茶叶、生猪、粮油等特色产业,聚力打造产业品牌。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专业化的农业服务带动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二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机制和制度,按照“五个一批”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即:盘活资源资产发展一批产业型集体经济,采取成员认可的经营方式,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或利用承包地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复垦、荒地及其他集体资源,发展现代特色茶蔬果、品牌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借助区位优势发展一批服务型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劳务合作等服务项目,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加工、流通、仓储、劳务等有偿服务;因地需求发展一批物业服务型集体经济,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盘活闲置的办公用房、学校、仓库、礼堂等,开展物业经济;聚众合力发展一批合作经营型集体经济,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参股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等经济实体,探索和丰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挥地域特色发展一批区域型集体经济。创新“农产品体验基地”“休闲民宿”“乡村旅游”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农旅融合经济型方式。示范村实现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原来收入的基础上新增20万元以上收入的目标。三是提升便民服务能力。全面推进“一站式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强化工作人员便民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培训,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AB岗位制等制度,确保群众最多“跑一趟”,切实为村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以网格管理为基础,聚焦春耕备耕生产准确掌握广大村民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怨,协助解决相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各项政策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落实到村民身边,切实让村民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把热衷于群众事业的党员、村民纳入到网格化管理队伍中,选优配强网格员,精准把握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网格员的示范引领带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1.农房改造
新建农房34户,其中玉堂村10户,海棠村12户,柏山村12户;实施农村土坯房改造15户,其中海棠村3户,柏山村10户,黑池村2户;改造(整治)农房(庭院)75户,其中玉堂村15户,海棠村15户,房岭村15户,柏山村15户,黑池村15户。
2.人居环境
新建公共厕所2座,其中玉堂村1座,海棠村1座;沿线新增移动垃圾箱54个,配置垃圾转运车1辆。
3.污水管网
新建污水管网12.4km,其中玉堂村3km,海棠村2km,房岭村4km,柏山村1km,黑池村2.4km。
4.农网改造
农网改造2.6km,其中玉堂村线路改造0.6km,安装变压器一处,柏山村线路改造2km。
6.化粪池
新建化粪池24处,其中玉堂村5处,海棠村2km,房岭村12处,柏山村5处。
7.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2处,其中柏山村1处,安装监控16个;黑池村1处,安装监控12个。
9.绿化
绿化1300平方米,其中玉堂村300平方米,房岭村500平方米,黑池村500平方米。
10.党群服务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置村便民服务室,规范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提升黑池村党群服务中心150平方米,规范提升玉堂村党群服务中心320平方米,规范提升海棠村党群服务中心200平方米,规范提升房岭村党群服务中心300平方米,规范提升柏山村党群服务中心200平方米
2.污水管网
新建污水管网小型处理站1处,柏山村(原茨竹村)一社大院子。
3.园区步游道、耕作道建设
新建步游道(1.5m宽石板路)9.8km,其中黑池村1.2km,玉堂村2.6km,海棠村1.5km,房岭村2.1km,柏山村2.4km,新建耕作道(3m宽水泥路)28km,其中玉堂村6km,海棠村5km,房岭村5km,柏山村6km,黑池村6km。
4.园区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建设
规划土地整理项目2800亩,玉堂村800亩,海棠村1000亩,房岭村10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300亩,其中玉堂村500亩,海棠村500亩,房岭村300亩。
5.园区蓄水池建设
新建蓄水池29处,其中玉堂村10处,海棠村5处,柏山村6处,黑池村6处,柏山村新建提灌站3个。
6.园区山坪塘整治
整治山坪塘43处,其中玉堂村9处,海棠村6处,房岭村7处,柏山村8处,黑池村13处。
7.园区生态停车场建设
新建生态停车场5处,其中玉堂村1处,海棠村1处,房岭村1村,柏山村1处,黑池村1处。
新建及硬化入户道路23.53km。
黑池村:7.65km(含杨梅产业园区道路)。
玉堂村:5km(含茶叶、杨梅产业园区道路)。
海棠村:2.56km(含脆蜜李产业园区道路)。
房岭村:2.32km(含脆蜜李产业园区道路)。
柏山村:6km(含有机葡萄、雷竹产业园区道路)。
(五)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谱写大美三农画卷
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带、扩带成片”的产业思路科学布局,以乡村振兴为着力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坚持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发展,全面消除撂荒地,以传统农业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为亮点,巩固提升杨梅、茶叶、脆蜜李、葡萄、茭白、雷竹等特色产业基地,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奠定乡村振兴产业基础。规模发展优质粮油基地5600亩(其中绿色高质高效项目:油菜基地1400亩,优质水稻发展9000亩,稻鸭共生发展870亩,稻鱼共生发展700亩),发展蔬菜基地1500亩;巩固提升蓝润万头母猪生产线,以“家庭农场+养殖大户+农户”模式的发展生猪养殖4000头;壮大发展海棠、房岭村集体经济黄羊养殖场,在黑池村、玉堂村、海棠村、房岭村、柏山村发展养殖大户8户,发展黄羊450头;在黑池村、玉堂村、海棠村、房岭村发展肉牛养殖50头,规范提升房岭村、柏山村水产养殖基地200亩(其中房岭村40亩、柏山村160亩)。规范提升杨梅基地5000亩,补植断档200亩,;规范提升茶叶基地780亩,补植断档100亩;规范提升脆蜜李基地7500亩;规范提升有机葡萄基地1200亩,补植断档100亩;规范提升柏山村雷竹基地500亩,补植断档100亩;规范提升茭白基地200亩。建设杨梅、茶叶、脆蜜李、油菜、葡萄、雷竹农旅融合示范基地6个,打造集农业、旅游、观光、住宿、文化、商贸、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红光镇“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工作专班,明确牵头责任领导和牵头单位,细化任务目标、明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务实高效推进“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健全“三农”工作机构,充实“三农”工作力量队伍,压紧压实责任。
(二)落实政策支撑。强化示范片发展要素资源保障,多向“三农”综合示范片争取项目,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示范片建设。按照“统筹安排、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的原则,统筹安排涉农财政资金集中投入、打捆建设、合力推进,集中改善示范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强化人才支撑,加大示范片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育力度,引导人才队伍进入示范片创新创业,为综合示范片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强化督查考核。镇党委政府把“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定期研判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落实专人督办工作推进情况,采取“月度督查、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度评估”等方式,定期不定期对工作推进情况予以通报,同时将对综合示范片创建不力的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附件:红光镇“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红光镇“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工作
领导小组
组 长:严寿乔 党委书记
詹 瑞 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 组 长:符玖昌 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张永旭 党委副书记
岳 波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李正东 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镇长
李 娟 党委委员、政法宣传委员
杨超琼 党委委员、组织统战委员
成 员: 赵思万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赵敏学 乡村振兴办负责人
王凤玲 党建办主任
秦国钧 综合行政执法办主任
刘 伟 公共事务中心负责人
谢 勇 综合行政执法办干部
陈远洋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干部
柳玉平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干部
王亚强 扶贫办干部
张巧巧 党政办干部
各村(社区)支部书记、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