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打造“科研+” 合作模式 防地灾风险保民生底线

发布日期:2023-05-12 15:37 浏览量: 字号:

为实施科技兴县,广聚英才,南江县诚恳邀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环境研究所于2023年4月,在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挂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联络服务(南江)站和南江县(光雾山)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签署了学研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短时间的工作,初步形成了“科研+”的工作合作模式。

一是科研+课题。在我县设立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联络服务(南江)站和南江县研究生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重点围绕“南江地质灾害、光雾山地质结构”课题进行广泛而又有针对性的研究,结合地质情况探索我县山地灾害的成因、特点和趋势,为我县有效防控山地自然灾害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科学防控保障。

二是科研+指导。对我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提供专业技术支撑。针对突发地质灾害,第一时间进行科学技术分析,第一时间提供应急抢险技术,同步委派技术人员或专家现场踏勘,分析险情原因,危险程度,提出防范措施等,及时科学指导防灾救灾。

三是科研+培训。采取“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我县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知识盲点和科学盲区,培养高水平防灾救灾人才,提高防灾救灾人员的决断能力和防灾水平,为防灾救灾提质增效。基地刚成立,中科院山地所所长文安邦就带领团队一行深入桥亭镇桥亭村七社新房子滑坡和南江县断渠公园滑坡现场勘察,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同时以桥亭镇桥亭村七社新房子滑坡和南江县断渠公园滑坡为例,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全系统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科研+实践。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实践,把对南江县地质灾害和地质结构情况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对南江县现有312处滑坡隐患点、42处崩塌隐患点、5处泥石流隐患点,共35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上,在综合运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排查筛选,并对筛选出的疑难点位进行技术上再分析和再研究,对重点技术需求进行点对点的指导,为南江县精准防控地质灾害助力,减少地质灾害防控的盲目性,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得到有力保障。(张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