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
一粒稻米的“科技范儿”

发布日期:2024-06-17 10:18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量: 字号:

6月14日一大早,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磊刚完成4车大米的装车发运,就又接到客户的订购电话,不过他只得婉拒,“我们的大米很紧俏,去年年底基本上都预订完了。”

长赤翡翠米是我省首批通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大米品牌,如今品牌价值达31.82亿元。

“顾客和市场认可翡翠米,是因为它的高颜值和好口感。”张磊捧起一把大米向记者介绍,“翡翠米蒸煮后米香醇厚,入口香糯,回甘无穷,米色及粥色微绿似翡翠。”一眼看去,他手中的大米米粒细长、整齐饱满、晶莹润泽。但要想生产出这样的好大米,要下不少苦功夫,也要不少新技术。

抓源头 传统农业实现智能种植

长赤镇建华村是省级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也是长赤翡翠米核心基地。在村里青翠浓郁的稻田旁,一座银灰色的建筑格外引人注意,这是翡翠米业的智能工厂化育秧中心。

在该中心,自动化的流水线、闪烁着各类指标的培育室,让这项原本靠经验把控标准的工序有了科技的气息。

“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好的秧苗是优质水稻种植的重要一环,这个中心就是让育秧不再‘靠天吃饭’,大大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事高说。

在这里,稻种经过清水、药物浸泡,使其达到破胸后,通过送盘、覆土、消毒、浇水,然后播种,再次覆土到出盘、成型装盘,一条流水线十秒钟就能够生产一盘秧,整个中心一个小时就能够生产2500盘。

“在这样的流水线上,有20多个传感器进行实时控制,实现了育秧全程自动化,是目前全市科技含量最高的育秧中心之一。”李事高透露,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工人们能对温度、湿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不仅让稻种出芽整齐、时间一致,而且出芽率能够达到95%以上,比传统培育方式提升了10%。

今年以来,该中心共育秧10万余盘,满足机插面积1万亩以上,推进水稻种植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化、现代化、智能化。 走出育秧中心、走进田间地头,这样的“科技范儿”还有不少。

“双山村的三号田附近有农户养殖的鸭子,数量较多,工作人员注意查看驱赶。”14日上午11时许,当张磊通过位于公司大厅一楼的监控屏看到相关情况后,立即将这条信息传递给了几公里外的基地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我们在核心种植基地里全覆盖布置了5G视频监控,可随时掌握基地周边环境、稻谷长势等情况。”

空中有监控,地下则有更智能的传感器,“它们能对土壤肥力、温湿度、PH值、虫害等指标实时监测,经过数据采集做到精准化种植和科学化管控,为优质大米的生产提供了源头保障。”张磊介绍,在数字加持下,水稻实现了智能化升级,肥料利用提高20%,人工节省90%,收益提高10%。

精加工 设备升级换代焕发新动能

种植端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加工端也是翡翠米业向“新”求“质”的主战场。

走进翡翠米业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高效运转的先进设备。稻谷进入车间以后,除尘、脱壳、碾磨、抛光等工序全部都是自动化完成。加工好的大米通过封闭管道来到包装车间,从大米入袋、封口到纸箱封箱,再由机器将一箱箱大米搬下来,码成高高的一垛方便车辆运输。

“在3层楼、4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只需要3名员工就可以操作完成。”公司董事长王虎介绍,“通过计算机系统、PLC可编程控制器、电气控制系统等有序配合,让稻米加工从传统人工操作的生产方式迈入智能数字化时代,能保证生产稳定,减少各种消耗,保证大米品质、食品安全、准确计量。”

据介绍,通过现代化加工设备“轻抛细碾”,长赤翡翠米最大程度保留了大米营养成分,每千克翡翠米含钙74.4毫克、硒0.23毫克。

设备更新是工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王虎告诉记者,近五年来,公司已先后投入2800万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水稻智能加工线在国内已处于先进水平。

今年,翡翠米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更加坚实。

近日,在位于长赤镇乐台社区的南江县翡翠米精深加工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不少大型机械正来回穿梭,进行场地清理和材料运输等,室内粉刷等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翡翠米精深加工中心是南江县擦亮农业金字招牌、推动传统粮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项目,也是进一步提升“翡翠米”品牌价值的新起点。

“项目占地100亩,总投资3.2亿元,按国内加工设备最好、功能最全,‘立足一线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标准打造,建成后将集产、学、研、购、销、加、存、储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仓储基地。”张磊告诉记者,“预计今年10月,公司就将陆续搬迁进来。为此,公司再次投入1800万元,采购了全新的生产线,年产量将从现在3万吨提升至10万吨,同时大米的加工精度提升30%。”

升级换代的不止是机器设备,还有生产技术。

6月2日,翡翠米业和江南大学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生产低GI大米和米乳产品,进一步延伸大米附加值;同时,积极与西华大学联系,合作研发生产胚芽米等营养功能大米。

“目前,我们还和省内的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翡翠米专用优质稻品种,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性,把种业‘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王虎表示,今后,公司将继续加大对技术、设备的投入,在传统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现代科技助力水稻生产加工跑出“加速度”。(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永龙 陈俊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