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断渠
记录亿年足迹的“时光隧道”
从巍峨米仓山,到汤汤巴河水,山与河,勾连出历史文化悠久的巴山大地,也蕴藏着跨度达万年的人类文化谱系的演化痕迹。
数千年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先民,就地取材,挥锤抡錾,将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制作成了生产生活工具。
在米仓山南麓南江县的米仓古道上,就有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断渠,这里有着天地的鬼斧神工、远古先民的光影、历史中的矛戈刀枪……是大自然馈赠的一座考察古人类历史及地质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亿万年来,这里既是原始人茹毛饮血穴居野外的洞穴和磨石制工具的作坊遗址,又是红军伤病员的休息疗养地,更是历代南江人民用来躲避匪患、防御侵扰、藏身隐居的避风港。
小小一条壑谷,讲述着脚下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故事。
一个历经亿年的地质样本
断渠,位于南江县城东两公里处龙来山。
断渠非渠,渠中无水。
有关资料说,断渠乃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的四川造山运动时,由于向心力不平衡而形成的裂变地貌。
通过科学考证,1亿多年前,由于南江河流改道,冲刷龙来山山尾,造成大量的泥土流失,加之地震,将龙来山南端的石英砂岩山体裂成三横一纵壑谷。
它分为前、中、后三横渠加一纵渠,纵横绵延,长余十里。渠的最宽处有十来米,最窄处只有一两米。
三渠纵横交错,怪石传迭,渠内岩洞密布,鸟道迂回,森林郁郁葱葱。入了断渠,便如同入了另一方世界,一切都少了几分人工雕琢,多了几分粗犷与天然。
穿过一面缓缓的山坡,缓步登完石梯便进入断渠的前渠,一下子你从地上便被滑到了地下,心有一紧、身有一缩之感。迷宫一样的石渠进入眼前,如入诸葛亮所设“八阵图”,渠内回环的石径导引你,左冲右突,忽上忽下,在石渠里穿行,翘首四望,巨石形态各异,置身其中,你感到它不是石,而是座座奇特的山峰。
观断渠,最为惊叹的是其风格迥异神工鬼斧的石头世界,其石有状若房屋、天桥、船只的,有似人、似马、似猴的,有如龙、如虎、如鹰的,或尖如剑指锋立,或圆润如卵似玉。危石高悬,摇摇欲坠,但从远古至今,却又风雨雷电撼它不动,层层垒叠,仿佛经人细心经营,精心打造。
钟灵毓秀的断渠也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地质样本。中科院古人类学研究所专家认为,“大巴山是长江与黄河流域的交汇处,断流河道化石对中国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经过日月照耀,断渠风采常驻,人们寄情、寄思于石,借景生义,便演绎出一个一个的故事,一个一个的传说。
据传,大禹治水,疏通江河,人民安居乐业。但大巴山纵横重叠,溪水不能顺流,时有山洪暴涨,危害山民居住。太虚有龙马神君,一日云游到大巴山上空,见此情景感动了他,便降下云头,施展法力,将玉泉引到了川陕交界的山上,人们称此玉泉山,并把玉泉两股分流,顺山而下,从此以后几江和明江两岸山清水秀,良田万顷,大巴山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龙马神君因见难江多难,江水难涉。他看见几江绕着公山流转,形成人间画图,决心要把这里变成人间的乐园,就在几江中段定居下来。这里的江水清澈如明镜,山光倒影,莺飞鱼跃,显得生机勃勃。
龙马神君时而化龙上天,时而化马奔驰,时而升出水面造福大巴山,人们将它居住之潭取名为"马浮潭"。
在龙来山里,神君时而潜伏不出,时而飞奔越空,因此这里"马浮潭""潜龙洞""飞龙洞"等景观留存至今。
一段人与自然的共生故事
断渠不止存于远古纪元和神话中,历史上,它始终与人为伴。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断渠中原始人的砺石场和生物化石被发现,同时还出土了一大批石锄、石斧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片。
"80年代初,南江县博物馆在中渠出口的山边发现磨制石器的砺石场一处,随后又在中渠东头巨石构成的缝隙中发现磨制石斧2件、石锄1件。"南江县文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实物表明,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4000年左右),当地古人类利用取水方便的条件、断渠的天然洞面和有利地形聚居于此。"
行于断渠,便会发现古人生活的痕迹处处可见。这些古老的山洞可能曾是远古先民的圣地,它们在这里燃篝火、躲风雨、避猛兽……摩挲着山洞石壁,可以想到无数的先民因了这山洞有了一方遮风挡雨之地,也可以想象到他们在此点燃篝火的喜悦。
根据断渠及附近地方出土实物推测,原始人群原聚居于断渠天然形成的山洞之间,后为适应地理气候的变化由第一台阶断渠退居到后山第二台阶阳八台高地。四川省考古工作队又在阳八台发掘出土数百件新石器及陶片,更显示出断渠的时代之久远。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经过世代人类的居住和改造,断渠逐渐变成了一座石头城,在保存较完好的中渠内,岩石间、洞穴里、低洼处、石壁下……凡是可以遮风避雨,搭棚栖身的地方,还可以看见当年古人生活居住留下的寨墙和石刻字迹,诸如"廖广顺寓此","长岭四大房占""地主刘大寿""福兴硐"等。
据考证,为防御外敌侵扰,在此聚居的人群还常常修建寨堡防御兵灾匪患,如"四方寨""三春寨"等,也留下了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
如今,漫步在断渠,寨门痕迹依然可见。其中,"三春寨"传说为北宋初陶三春丈夫被朝廷杀害,陶为避难,投靠义弟集州刺史高怀德,并在断渠筑墙垒寨,操练兵马,辅助高治理集州。
此外,当地人介绍,清嘉庆年间,白莲教攻进南江城烧毁了县衙,知县裘民骏利用石窟作为审理案件之地,故该处还有"大衙门"之称。
除了已不可考证的历史故事,隐藏于大山之间的堡寨是最有力的实证。
渠内山寨选址巧妙,寨门设计得当,中渠渠首有两道前寨门,形成了寨中有寨、层层设防、步步为营、易守难攻之势。
有些寨子充分利用渠内险要地形和地下洞穴,寨上宽阔险要,寨下暗洞毗连,白天在寨外活动生活,夜晚或有特殊情况时则入寨下洞安歇或隐藏。有些寨子四周皆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险道能入寨中,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千百年来,这些山寨便于隐藏且易守难攻,保护了一代又一代的古人免于天灾人祸。
一种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
纷纷往事,已不可追,但时代刻度上的功勋,早已被传承铭记。
断渠曾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南江县文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渠内有一巨大的石岩,外侧石墙垒垒,中间隔以石门,成为两间一百多平方米的天然居室,"此洞名为太虚洞,曾是红军疗伤的临时医院。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反三路围攻'前,驻扎在南江县城撤退不及的伤病员和部分驮运伤病员的战马,伏兵养马于太虚洞。"
通江空山坝大捷后,红军乘胜追击,一举击溃强敌,当田颂尧部途经断渠,渠内伤愈的战士及医护人员突然出击,全歼敌军,为重新收复南江县城立下了头功。
193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红军分别从城东、城南、城西浩浩荡荡开进了县城,并成立了南江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当天,军民在县城举行了盛大的灯火联欢晚会,军民同欢庆、放鞭炮、吹唢呐、做宣传、划彩船、踩高跷、挂灯笼,公山脚下欢声雷动,几水河畔彻夜通明。
为了纪念红军解放南江这个美好的日子,南江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作出决定,把每年正月初七定为"火把节"。
在今天,到了正月初七,来自南江县城和农村的万余群众还常常走出家门来到断渠,开展游园活动,以此纪念红军解放南江。
如今,这个历史悠远的人类活动遗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来。
1995年,南江将断渠遗址打造为旅游胜地,建公园供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和进行教学考察与革命传统教育。
近年来,当地又将公园升级打造为断渠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与断渠米仓古道遗址、侏罗纪地质奇观、古人类遗址、森林公园等重要旅游景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成为市民休憩、娱乐、健身的场所。
"这里有休闲长廊、景观桥、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可以带孩子参观自然景观、了解人文历史。"11月20日上午,在断渠湿地公园休闲散步,享受冬日暖阳的南江县城居民何贤宪说。
此外,南江县还大力建设断渠文商旅综合体,通过修复城墙、关隘等米仓古道遗迹1万平方米,打造幻享·米仓道系列精品剧目,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等,充分挖掘断渠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价值,助力打造"米仓古道第一城"。
历经万年,现在的断渠条条石径逶迤于渠中,座座庙亭或矗于峰回路转处,或立于巨石兀立间。置身这一方古老的世界,不止可以观奇景,且能梦游历史长河,看先民与大自然的英勇搏斗,忆过往的兵戈铁马,品今日的盛世繁华。
断渠不断,仍将记录这片土地的传承与传奇。(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永龙)